為何說“江淮大眾”們或將面臨“爛尾”結局?
合資股比放開再度成為輿論焦點。
4月17日,發改委表示,新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將把制造業開放作為一項重點。比如,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,2018年取消專用車、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;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;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,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。
一個星期制定大體規則,可見中國放開合資股比的決心之大、速度之快。
去年的拉郎配,會面臨“爛尾”結局嗎?
在政策中首先透露的信息是,合資股比放開將從新能源領域“動刀”,最快今年內取消專用車、新能源汽車的股比限制。對此,有分析人士指出若該政策實施,之前因雙積分和新能源股比限制而“被迫”產生的一些“拉郎配”,比如,新能源合資企業如江淮大眾、福特眾泰等或將面臨“爛尾”的結局。
“沒有政策束縛,盈利困難或者盈利面小的傳統合資企業就難以再聚攏中外雙方,一拍兩散的可能性更大。”上述分析人士表示:“對于新能源合資企業,若雙積分政策對外資獨資企業一視同仁,也將對合資公司造成巨大挑戰,讓股比放開成為考驗雙方誠意和共同價值觀的試金石。”
海外多家車企,股價應聲上漲
第二個重要信息點是,“發改委表示,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,2018年取消專用車、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;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;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,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。通過5年過渡期,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。
彭博社指出,對于包括戴姆勒集團、寶馬集團、通用汽車和豐田汽車在內的全球性公司來說,在中國生產以及進行業務將變得更容易。隨著全球性車企更加深入中國市場,中國本土車企將面臨更大的壓力。
此消息一出,德國汽車制造商的股價一反下滑趨勢,出現上漲。大眾股價增長0.9%至173.48歐元,寶馬和戴姆勒的股價增長0.5%左右。
彭博社認為,特斯拉是最容易從合資股比開放中獲益的企業。在與上海政府進行了一年多的溝通之后,特斯拉仍未能與上海政府達成協議。知情人士2月份曾透露,正式在合資股比結構上雙方產生了分歧。如果特斯拉能夠在中國進行生產,由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高進口稅風險將會得以緩解。
開放政策會形成多重沖擊
“其實,股比放開之爭本質上是合資雙方對市場的爭奪。為了獲得更多話語權,爭取更多利益,跨國車企自然希望放開合資股比。”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表示。
一旦對合資車企的限制政策有所放開,安慶衡認為,中國汽車工業可能會出現下列情況:一是合資企業的營業收入不再計入中方集團公司的收入內,中國整車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發生變化;二是中國的部分車企有可能像巴西一樣,成為跨國車企的代理或代工廠;三是跨國公司對合資企業的控制力也會更強;四是部分跨國車企會在中國獨資另建新廠,并挖走部分中方人才,從而形成汽車行業局部洗牌;五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會變得更加激烈,有的公司在華實力可能變得更強,部分相對弱小的外資品牌可能在競爭中出局。
與此同時,吳松泉則認為,在開放競爭環境下,經過若干年的競爭和優勝劣汰,自主企業可能是三種結果:一是少數企業做優做強,成為在國內外市場具備很強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;二是部分企業被外資或優秀的自主企業收購,這些企業能夠被收購說明他們還是有價值的;三是大部分企業被淘汰出局。當然,外資企業也在優勝劣汰。
那么,股比開放之后會對合資企業造成什么影響?有專家認為,現有的大型合資企業,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成長為具有很強體系競爭力的企業,早已經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根本依托。股比開放以后,現有大型合資企業也會繼續發揮主要基地的作用,外資應該不會輕易另起爐灶建立新的合資企業,即使建立新的企業,短期內也不可能沖擊現有合資企業的核心地位。(來源:網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