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外對內開放 汽車產業亟需尋找內生原動力
近段時間,我國汽車產業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。4月17日,國家發改委公布汽車行業股比放開時間表;5月22日,財政部宣布自7月1日起,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。在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過程中,有業內人士呼吁,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表示,在制造業中,汽車是為數不多的還存在對外資限制的行業,因此對外開放首當其沖。就此,有關部委已明確提出開放步驟,但容易被忽視的是,汽車產業對內卻沒有充分開放。董揚認為,在對外開放的同時,更要對內開放。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同董揚的觀點,他認為,當前我國汽車工業在對外開放的同時,應盡快對內開放,早日形成市場競爭力,如此可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,提高我國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力。可見,對內開放,尋找汽車產業的內生原動力,已成為當務之急。
♦ 亟需對內開放 打造公平競爭環境
從呼吁對外開放到對內開放,我國經歷了幾十年的光陰。40年前,為了吸引外資,搞活經濟,中央政府開始有計劃、有步驟實行對外開放。我國汽車工業在不斷對外開放中,經歷了從無到有,從有到大的發展歷程,如今正處于從大到強的轉型升級階段,迎來了全新高度。自主品牌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開啟新長征,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,2017年我國汽車出口達89.1萬輛,在連續下降四年后恢復增長,今年有望重回百萬輛規模。不難看出,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沿線國家中,自主品牌汽車越來越多。同時,隨著國家取消一系列產業限制政策,外資品牌開始在整車和零部件領域加緊布局,如奔馳在國內投資打造首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、特斯拉在上海成立獨資公司、愛信精機分別與吉利、傳祺打造合資公司生產6AT變速器……可以看出,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新時代背景下,特別是隨著合資企業股比限制的逐步放開,跨國車企對我國汽車產業的介入將更加深入,自主品牌面臨的壓力空前。
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,可謂對自主品牌的發展前景捏了一把汗。在放開汽車合資企業股比的消息公布后,A股、港股上的自主品牌車企集體下挫,海馬、一汽夏利、比亞迪、廣汽、北汽、吉利股價甚至大幅下跌。正因如此,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開始呼吁對內放開管制,打破內部政策壁壘,充分發揮民間資本活力,讓市場主體在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競爭。在給外資企業減壓增效的同時,形成產業內生動力,與洶涌而來的外資抗衡。
♦ 面臨多重監管 民營資本夾縫求生
實際上,對內開放的呼聲并非空穴來風。早在2005年,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、副主任,曾在大型國有汽車集團擔任領導的陳清泰便開始呼吁放寬政策限制。多年后,陳清泰再次指出,國內汽車產業急需打破內部壁壘,放寬管制。“現在自主品牌創新做得比較好的一個是奇瑞,一個是吉利,他們是怎么走出來的?是在政策的夾縫當中發展出來的,是偷偷摸摸干出來的,是違背產業政策起來的,政府應該反思,產業政策的調整是不是有些遲緩?實際上,在這種審批制度下,很可能扼殺了不少類似奇瑞、吉利這樣的企業?如果放松一點,可能還有第二個奇瑞和吉利。”在剛剛結束的思想中國論壇上,陳清泰指出,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,不僅要在股權結構混合的層面上操作,更應該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,改變目前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、政府與企業不分的現象。
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,在產量不高、市場規模較小的情況下,以前的管理方式尚可理解,但我國如今的汽車產業已今非昔比,汽車“四化”的到來,要求政府管理必須與時俱進。在現行政策中,多年來爭議聲最大的當屬“準生證”問題。
以新能源乘用車企業為例,按照流程,新建車企首先需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,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,由此企業可以建設四大工藝生產線,購進設備等。經過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檢測后,方可進行下一步審批流程,進入工信部的企業和產品審核階段。按照2011年工信部發布的《乘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》要求,乘用車生產企業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、法規、規章和國家產業政策、宏觀調控政策、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必要的生產能力和條件、具備必要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、所生產的產品符合有關國家標準及規定、具備保證產品生產一致性的能力、具有產品營銷和售后服務能力等。企業獲得準入后,產品還需進入推介目錄。根據不同的產品品類,還需進一步遞交相關申請,獲得審批。
“長期以來,政府對于汽車產業的企業準入和產品準入,都有比較嚴格的管制。這也是相比于其他制造產業,汽車產業民營資本較弱的根本原因。”董揚說。很多造車新勢力無力走完整個準入流程,只能以代工或合資合作的方式進入汽車產業,難圓汽車夢。
♦ 吸引各路資源 準入資質成攔路虎
談到對內開放,付于武表示,目前最應放開的正是資質審批問題。目前,乘用車生產資質審批制度非但沒有規范行業秩序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行業過度競爭。“如果沒有資質審批,這個領域的競爭者可能不會這么多,不會有這么多的企業爭前恐后去拿資質,因為資質就是‘真金白銀’。反觀發達國家,他們并沒有設置準入門檻,乘用車企業數量反而沒有國內多”。付于武認為,市場競爭自然會優勝劣汰,先進入的企業失敗,對后來者將產生示范和警示作用,資本會更為謹慎。以特斯拉為例,其在進入美國汽車行業前并不需要經歷復雜的審批流程,但美國嚴格的產品標準為產品品質做了有力保障。企業準入放寬后,車輛安全并非不會沒有保障,付于武表示:“政府可在產品方面制定標準、法規,在安全、節能、環保等方面建立事后監管制度,從產品層面進行監督和管理。”
董揚透露,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制定對內放開政策的具體內容。董揚認為,當前我國汽車產業亟需在四方面對內開放:一,企業互相代工和改裝可以開放;二,開通民營資本和其他產業資本進入汽車產業的通道。對此,政府雖無明令禁止,但隱形的障礙仍然存在;三,徹底改變政府部門多頭管理、重復管理;四,放開產品的自我認證,至少可以先從大品牌、大企業開始。董揚認為,導致目前產業亂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過度干預,因此在對企業開放的同時,要大力約束地方政府行為。“地方政府超優越的招商條件,降低了汽車產業的資金和技術門檻。因此,必須嚴格約束地方政府的招商行為。另外,對于互聯網式的“燒錢”行為,也應有約束,可限定其自有資本比例。”董揚表示。(中國汽車報)